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校学院在电磁波吸收领域取得进展

阅读次数:日期:2021-02-09

近日,我校学院青年教师吴宏景副教授在电磁波吸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利用特殊的多层核壳空心球为对象,首次阐明了在钴基尖晶石结构中缺陷诱导的极化作用为主要贡献的电磁损耗机理。同时论文还发现了电子自旋共振测试技术中测试信号与材料电磁损耗能力的正相关关系,并首次提出了电子自旋共振测试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电磁损耗能力探测技术的潜力。

多层核壳中空球尖晶石材料电镜图、吸波性能图及其吸波机理示意图

尖晶石型铁氧体材料作为一种传统的吸波材料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吸波涂层,但是该材料存在的诸如高密度、有效吸收频带窄的问题亟待解决;此外,由于尖晶石型铁氧体吸波材料存在多重的电磁损耗机制,无法鉴别出各种损耗机制对材料电磁波吸收的贡献度,尤其是近年来新提出的缺陷诱导极化损耗机制,其主导的尖晶石铁氧体吸波材料鲜有文献报导。

基于上述问题,吴宏景副教授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种轻质多层核壳空心球铁氧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发现该方法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以钴酸镍材料为代表性的分析对象,利用不同的退火温度对材料的晶格缺陷进行调节,通过一系列的表征手段深入了研究了材料的结构缺陷、形貌等其吸波特性的联系,首次阐明了在尖晶石铁氧体材料中晶格缺陷诱导的极化损耗机制为电磁波吸收的主要贡献来源。通过对形貌及缺陷的调控,获得了轻质、高效的铁氧体吸波材料,为新型尖晶石吸波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特别地,该研究还发现了电子自旋共振测试技术中测试信号与材料电磁损耗能力的正相关关系,可以用来快速地甄别出材料吸波能力的强弱,相较于传统的同轴法,该方法更加快速、简便,具有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电磁损耗能力探测技术的潜力。

研究成果以“Defect Induced Polarization Loss in Multi-Shelled Spinel Hollow Spheres for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Application”为题,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为该院博士研究生秦明,通讯作者为吴宏景副教授。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004640,DOI: 10.1002/advs.202004640。

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872238、21806129)、陕西省基础研究计划(2020JM-118、2017JQ5116)和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3102018zy045、3102019AX11)的支持。

秦明同学是学院博士三年级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anced Science, Composites Part B, 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其中2篇成为ESI高被引论文,并于2020年获得8455线路检测中心博士论文创新基金以及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吴宏景副教授已在电磁波吸收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Journal of MaterialsScience& Technology, Carbon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其在研究生培养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获得优秀结题。吴宏景副教授目前担任《稀有金属》(中,英文版)青年编委,SCI源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Materials in Electronics编辑,Nanomaterials, Catalysts,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Current Nanoscience客座编辑。

(文图:秦明/审核:毛东)

Baidu
sogou